清华保送生谈备考经验——
“我们的综合实力才是硬道理”
在外人眼中,保送上大学是一件幸运的事情,由于可以躲过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的高考考试。近日,武汉外校2008年保送生,现就读清华大学人文实验班的徐可可,在同意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作为保送生,我了解这份‘幸运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是要靠综合实力来讲话的。”
双重重压下的历练
2007年十月份,徐可可接到老师电话公告,她符合北大和清华的保送生报名要求。一直喜好文学的徐可可选择了清华人文实验班。当年十月底保送报名结束,12月份就要进行考试,中间只有1个月的时间筹备。于是,徐可可联系到已保送清华的师姐,向他们请教备考经验。
徐可可说,老师并没由于她们参加保送而放松教学,还是进行以高考考试科目为核心的复习,“这就是说我要双线作战,一面跟紧高考考试的复习进度,一面做好保送考试的专项复习。”
双线作战带来了双重重压,这是很多保送生面临的难点。“有些学生压缩睡眠时间,致使睡眠不足,影响上课听讲,成绩出现下滑。”徐可可说,课堂一直是复习最高效的阵地,为了确保课堂效率,她没把太多时间用于保送生考试复习,“我主要翻翻《文学史》等杂书,扩大常识面。”
最后,徐可可顺利通过清华大学保送生笔试、面试。面试是3—5名考生编成一组,就“高中是否应该文理分科”进行辩论,老师从中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。
保送生有所得也有遗憾
“有人说没历程过高考考试的生活是不完整的,确实,保送生未历程高考考试是一个遗憾。”徐可可表示,但保送生由于要历程高考考试和保送生考试“双线作战”的历练,这更不是每一个高中生都能体验到的。
她建议,对高中一年级、高中二年级学生来讲,不要抱有通过自主招生、保送生“走捷径”的想法,还是上好每一节课,学好每一个要点非常重要,并适合拓展一下我们的常识面,“毕竟,幸运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,只有我们的实力才是硬道理。”